特色小镇的十大评估标准
时间:2018-01-16 11:19:00 来源:《环球》杂志 阅读:3133
现在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防止一哄而上,要对小镇进行科学评估,而不是单纯地跟风建设。
文/仇保兴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个部委近期发布了《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进一步规范特色小镇建设。在各地特色小镇来势汹汹之时,这个文件可谓恰到好处。现在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防止一哄而上,要对小镇进行科学评估,而不是单纯地跟风建设。
作为新型城镇化的产物,特色小镇的核心问题即如何具备当地的特色,但特色到底是什么呢?我认为特色有深度和广度之分。所谓深度,即唯一性,指的是某个重要产业或者空间的特色,是否具有本地区、全省、全国或全球“唯一性”。而特色的广度,即小镇拥有多少种新奇的特色。如果一个小镇同时拥有三种特色,那么它的广度就比只有一种特色要好,可以说深度与广度决定了小镇的命运。
特色小镇的演化
国内的特色小镇缘起于浙江省,浙江省把建设特色小镇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路径,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了新样板,树立了新标杆。自2015 年年底以来,随着中央领导对特色小镇建设的系列批示、指示,以及国家各部委顶层设计的推进,特色小镇与小城镇建设得到了全面发展,并从浙江省走向全国。
我在浙江工作的18 年间,曾担任过浙江省乐清县委书记、金华市委书记等职务,1999 年至2001 年间还曾担任过杭州市市长。特色小镇就是在那一段时期发端的。以浙江省特色小镇发展的情况来分析,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从“小镇+‘一村一品’”的1.0 版,升级到“小镇+ 企业集群”的2.0 版,再到“小镇+ 旅游休闲”的3.0版,目前已经进入到“小镇+ 新经济体(并进入城市)”的4.0 版。
具体来说,特色小镇的1.0 版就是小镇服务于周边的农村、农民、农业,服务于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这种小镇模式跟农耕文明紧密相连。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积极投入经济发展的浪潮,克服重重困难和条件的限制,特色小镇应运而生,并升级为2.0 版,乡镇企业“家家点火、村村冒烟”,小镇里所有的人都进行了专业化的分工与合作,相互之间构成一个高效率的生产体系,形成“块状经济”。“块状经济”的所在地就是一个特色小镇。
到20 世纪90 年代末,没有被“块状经济”所覆盖的小镇,保留了明清时代独一无二的建筑风貌,其独特的文化、建筑和地形和谐相融,就成了旅游资源,由此发展成为3.0 版的特色小镇。3.0 小镇出来以后就兴起了“复古潮”,开始对之前的小镇进行建筑形态方面的修复。但旅游业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让小镇村民认识到老房子的价值,另一方面,随着旅游集团的进入,老房子统统改造一遍,小镇特色实际上是被削弱了。
此外,有的城市在建设中出现了一些弊端,例如大学城、产业城的建设反而割裂了与城市的联系。而浙江省的特色小镇4.0版,在发展特色经济的同时,主动进入城市,发挥城市修补、生态修复、产业修缮的功能,极大地增强了城市活力。从演化经济学的角度来看4.0 版特色小镇,它的新产品、新结构、新业态等“特色”的形成,是由企业家,包括农民企业家、外来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以及城市中各种各样“正外部性”(大学、金融机构、孵化器、各行业技术人员等)的叠加、涌现出的结果。
所以4.0 版的特色小镇必须源于城市,服务于城市,它跟农村的一、二、三代特色小镇完全不一样了。
何为小镇之特
特色小镇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不仅是经济学的,也是社会学的,涉及到各种生产要素的持有者,企业家、技术人员,他们之间的互动是非线性、复杂的、混沌的,所以很难预测。
实践证明,浙江省六百多个原来的建制镇(行政区划)演变成为特色小镇,没有一个是正式规划出来的,将来也不可能规划。
那么特色到底是什么?
可能是当地的建筑形态,可能是文化旅游的特色景观,也可能是当地原有的特色产业。如果在某个地区,建筑和自然都是全省唯一或是全国唯一的,那就可以称得上是特色。所以,特色小镇的建设不一定只拘泥于产业。不过,通常来讲有了产业的支撑,经济发展就会有非常强大的内在动力,但并不是每个特色小镇的发展一定都要以产业为主。
例如,某小镇有一个很好的古建筑群,这不是产业,而是一种文化,靠着这些古香古色的建筑,这个小镇快速地发展旅游业,到现在已发展成文化古镇,很好地拉动了当地经济。所以特色小镇的建设关键就是要找到其具有唯一性、特色性的资源或者产业。如果具有这种唯一性,那就是深度的特色;有多种唯一性,那就是广度的特色。
可以说特色小镇建设的生命力不在于是否与产业挂钩,而在于“特色”二字。特色小镇4.0 版可以说是在一片充满不确定性的汪洋大海中崛起的,但其中的五个小岛是确定性的。
第一,它肯定跟我们过去的传统可规划的产业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它是新资源的创造者,而不是效率的提高;第二,它给人的感受是非常新奇的,没有新奇就没有生命力;第三,它必须是绿色的,节能减排的,而不能是重污染的;第四,小镇要与周边环境、城市经济的互补性很强,如阿里巴巴总部附近的特色小镇就是瞄准从阿里巴巴里面跳出来的创业者,与其互补;最后,特色小镇是一种体验,可游、可进甚至可住。
小镇的管理艺术
此次《意见》指出,特色小镇是在几平方公里土地上集聚特色产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融合、不同于行政建制镇和产业园区的创新创业平台。某种意义上来讲,4.0版特色小镇就是一个孵化器,一条创业的生态链。这就决定了政府管理特色小镇与管理一般的产业和新区完全不一样,应该遵循一些基本策略:激励不取代、简政不专权、护航不包办、评估不刮风。
政府在特色小镇的建设过程中应起到引导性的作用,不能替代市场成为建设主体。政府要激励企业去创立培育小镇,而不是取代或包办。政府对小镇应该简政放权,不能繁政专权。特色小镇与众不同的地方就在于要自下而上地自觉运用市场规律,以企业家、技术人员和创业者等为核心力量去发展,而政府只要帮着去保护和引导就可以了。
政府要管理特色小镇,最重要的工作是要防止一哄而上。我现在最担心的就是不管是什么小镇,都想要打造成特色小镇,最后泥沙俱下,把小镇的名声毁了。例如,有一些小镇变成了房地产开发项目,特色小镇变成了“房产小镇”,违背了特色小镇的初衷,也就预示着这些“房产小镇”最终还会泡沫化,成为一座座空城,这是严重的资源浪费。
同时,有一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根本达不到建设特色小镇的要求,但是为了“戴帽子”这些地区便一股脑地申请特色小镇。比如在某省,同类型的基金小镇居然申报了三个,这是完全不可能的,因为基金小镇只有在民营经济非常发达的省份才会被需要,像浙江省最多也不超过两个。那些经济总量比浙江省低、民营经济的发展不如浙江省的,如果申报三四个基金小镇,那是很成问题的。
此外,针对不同的小镇建设,在突出特色的前提下政府参与的比例也要调整,参与的力度要有弹性,不能不管,但也不要完全管。例如有一些小镇拥有很多古建筑,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政府干预的力度就可以稍大一些,因为这些古建筑需要持续不断地维护和修缮,亟需政府提供保障措施、发挥监督功能。如果把这些建筑完全交给市场,那对于小镇来说,就会产生急功近利、大拆大建等问题。
小镇的科学评估
要避免跟风建设,就要建立特色小镇的科学评估体系,什么样的小镇是好的小镇?什么是差的小镇?
根据CAS(Complexity AdaptiveSystems)理论可以推演出特色小镇的十大评估标准。
第一,自组织。好的特色小镇,是由下而上生成的空间和产业组织。差的特色小镇往往是人为规划的,政府指定的,政府花大力气财政补贴,赶工期建设而成的。
其次,共生性。好的小镇是具有共生性的。它能补主城的缺陷,发挥“环境修补、产业修缮、生态修复”的功能。差的特色小镇,就是跟周边同质的。
第三,多样化。这指的是小镇特色的种类要多。如建筑本地特色、产业唯一性特色、投资和管理特色等,小镇特色越多,就越能形成多样化的空间,多样化的产业模式,从而产生非常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形成创业生态链。而差的特色小镇是单一性的,产业模式又与城市趋同,资源是相互冲突,类同的。
比如成都边缘的德源镇,原先是个单纯的地产开发区,空置房产很多。当地农民请能人将其转变为一个双创孵化器。先对市容进行改造,专门为年轻人建设创业孵化器,房子以低廉租金出租,创客的空间、风投机构、咖啡厅、茶馆、医院、学校等等配套设施,都逐步引进。农民们不会编制宏大的高大上的人为规划,只是紧盯创客的实际需要来持续“补短板”,结果农民的双创孵化器比政府做的还要强,“自组织”式形成了创客天堂。
第四,强联结。特色小镇等于是一个好的城镇或产业网络节点,要和外界强联结,多种强联结,会使它产生某种“反磁力”。某个小镇某一个方面,如果有强大的反磁力效应,这种效应是好的特色小镇吸引外部资源加盟的必要途径,否则就会因资源流失生存都很困难。而差的特色小镇,只有“弱磁力效应”,甚至没有“磁力”,这是因为缺乏与主城的强联结,或者是很糟糕的单一功能。比如,大城市附近的“睡城”,虽然当地政府和农民从土地拍卖上赚了不少钱,但在产业方面与主城没有任何“反磁力”,那就会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五,产业集群。哈佛大学彼特教授在其名著《国家的竞争力》中写道:“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竞争力,常常决定于那些地理上不起眼的‘马赛克’,而不决定于那些宏观的指标。”这些“马赛克”就是企业集群,一种产业的企业在一个地方聚在一起,他们之间的高度分工与合作,产生超高的经济效率,和巨大的创新活力。这种集群在地理上是不起眼的,但会成为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最主要元素。
第六,开放性。好的小镇的产业是高度开放的,能够主动切入到全球的生产链中去,并且不断地向上游移动。因为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链是变动的,如果说某小镇有一类产品,进入到这个产业链,不断地上升,特色小镇作为行业单打冠军就会成功。
比如,柳市镇原是温州的“边角料”,是一个政府产业投资等于零的穷镇,经过30 年的个体私企培养,现已成为低压电器的超级基地,全国低压电器的80% 产于这个基地,占全国此类产品出口的70% 以上,法国、德国的大企业,都来这里合作办厂。
第七,超规模效应。好的小镇,完全超越了城镇规模效应。英国有个名叫海伊的小镇,原来只是一个冷清的旧城堡,后因距牛津、剑桥等名校不远,便将全国旧书商家吸引到镇里来,全英国的旧书都到这里来买,把仓库、旧屋都空出来装上书,形成了旧书小镇,周边大学师生和全国游客,都到这儿来买书。
第八,微循环。是指采用微循环的模式,任何“三废”都就地循环回用。这种节能减排的模式,对水污染的治理、对节能减排有很大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微循环整套技术,本身也是“特色”,会造就此类小镇的经济活力。
第九,自适应。好的小镇:有投资者、技术、人才等方面的自主性,能独立面对风险,独立应对市场变化、独立解决新技术的颠覆性创新。而差的小镇就不具备产业发展的自适应性,从而引发资源产业枯竭,如同美国底特律式的衰落。
最后,协同涌现。好的小镇会与周边其他小镇协同涌现活力,比如杭州阿里巴巴总部附近涌现出的若干小镇,这些小镇之间又形成了协同创新的小镇群,这个“群”就是高水平的“协同”效应平台。(作者为国务院参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