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0日 08:37:16

首页 > 行业动态

小城镇承载大梦想 抓特色小镇建设大有可为 ——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调研报告

时间:2016-09-15 08:58:00 来源:发展和改革委门户网站 阅读:989

   小镇经济是现代经济演进中出现的一个重要模式,即便是在步入城市化后期的欧美国家,小镇也集聚了众多历史经典和现代新兴产业,正在彰显强大生命力。我国人口规模大、空间分布广泛,建设好一定数量的特色小镇,有利于空间结构优化、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动能转换。发展改革委赴浙江省杭州市和湖州市开展实地调研,考察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主要做法及经验。有关情况如下。

   一、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主要做法和鲜明特点

   浙江在创建培育130个省级特色小镇的过程中,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创新机制,大胆探索、大胆试验、走出新路,着力培育供给侧小镇经济,使一批特色小镇从“被遗忘的角落”大跨步走上时代舞台。

   (一)致力于高端要素的有机集聚。小镇普遍集聚一定规模的创新创业者、先进技术、风投资本等高端要素,要素间产生良好“化学反应”,对小镇经济和就业起到基础性支撑作用。其中最重要的是,政府致力于为有梦想有激情有创意、无资本无经验无支撑的“3有3无”人员构建优良环境,集聚了以高校毕业生、大企业高管、科技人员、留学归国人员为主的创新创业“新四军”,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平台。比如,杭州市余杭区梦想小镇半年时间吸引400多个互联网创业团队、4400多名年轻创业者和300多亿元风投资金,在全球互联网产业界声名鹊起;湖州市安吉县“两山”创客小镇引进5个国家级、7个省级“千人计划”项目。浙大紫金众创小镇依托从设计→样机→测试→小批量生产的全链条研发服务平台和互联网众创平台,打造师生联合实践创业梦想的创业梦工场,集聚了浙大众多待转化技术和科研人员。小镇依托创新创业者和先进技术等要素,集聚了民间资金、股权投资基金、银行信贷资金、国家专项建设基金等各类资本,浙江建行和农行分别专设700亿、600亿元授信规模,专项建设基金特色小镇专项投入6.5亿元。

   (二)致力于特色产业的专业化集聚。小镇摒弃传统产业园区企业庞杂和工厂密集的形态,秉持“一镇一业”,在信息、环保、健康、旅游等现代新兴产业及茶叶、丝绸、黄酒、中药、石刻、青瓷等历史经典产业中,选择性主攻1项最有基础和优势的特色产业,并尽可能细分行业领域、防止同质竞争,确保差异定位和错位互补。比如,杭州市余杭区梦栖小镇大力发展服务于高端装备制造前端的设计产业,培育以工业设计为主、兼顾智能设计与商业设计的产业集群,引进中国工业设计产业研究院、浙江工业设计城等项目,成为世界设计大会和意大利金圆规奖、中国原创设计奖、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的举办地,计划2017年引进3000名设计者和200个设计项目,努力打造拥有高水平创意源、设计人才泵和设计思想库的“设计之都”。湖州市德清县地理信息小镇依托遥感和卫星导航技术发展地理信息产业,利用26幢产业大楼集聚武大技术转移中心、浙大遥感与GIS研究中心、中科院微薄特性测量实验室等研发机构和100多家地理信息企业。

   (三)致力于多种功能的混合集聚。小镇摒弃传统工业园区“文化沙漠”、“景观真空”现象,在集聚高端要素和特色产业的基础上,嵌入主要从产业衍生出的旅游功能,科学设计小镇形象风格,建设“高颜值”3A级景区小镇,尤其是旅游小镇按照5A级景区标准建设;嵌入主要从产业挖掘出的文化功能,形成令人难忘的文化标识和文化印象,打造人无我有的小镇特色文化。比如,嘉兴市嘉善县巧克力小镇立足巧克力生产行业,深挖与之关联的巧克力文化内涵,开发出甜蜜婚庆、个性制作、儿童旅游等文化旅游产业。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村专注发展生态旅游业和休闲旅游业,获得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肯定。安吉县天使小镇努力建设“动漫乐园、休闲之城”,引进凯蒂猫家园、城堡酒店、石马港景观公园等项目,预计旅游人数和收入将分别达到400万人次/年、40亿元/年。

   (四)致力于政产学研的集合发力。小镇突破行政区划单元意义上的小城镇范畴,是“非镇非区”的“园区镇”、“镇中镇”,不设行政隶属体制和专门管理机构,布局在城乡接合部的集中连片物理空间,规划面积和建筑面积分别控制在3、1平方公里以内。小镇实行企业为主、政府为辅的建设模式,使浙江138家全国民营企业500强公司等市场主体拥有独立运作空间,激励企业家发挥聪明才智来创新创业;使政府担任好“指导员”和“店小二”角色,把交易成本降下来、服务效能提上去,形成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企业家和员工勤劳之手携手同行的格局。比如,嘉兴市嘉善县巧克力小镇、衢州市龙游县红木小镇等采用市场主体、政府服务模式,政府负责小镇规划引导、产业定位、设施配套和环境保护,让出空间使民企、国企、高校等成为小镇建设主力军。杭州市西湖区云栖小镇、湖州市吴兴区美妆小镇等采用政企合作、联动建设模式,政府负责引进大企业,并与其联手培育大产业。杭州市余杭区梦想小镇、玉皇山南基金小镇等采用政府建设、市场招商模式,政府成立国资公司和团队,并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招商。

   二、浙江特色小镇实践的成功经验和有益启示

   从浙江特色小镇建设实践及创新性探索性做法中,可以总结出可借鉴可推广的成功经验,能够为未来我国建设好特色小镇提供有益启示。

   (一)特色小镇灵魂在于“特”。很多小镇在产业积淀、山水资源、地形地貌、历史人文等方面,拥有得天独厚且不可移动的可贵禀赋和特质。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只有以此为依托,因风吹火、照纹劈柴、找准特色、凸显特色、放大特色,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摒弃照搬照抄、“东施效颦”、“千镇一面”,在差异定位、产业细分、错位互补发展中凸显独特核心元素,才能使小镇成长为或是凸显时代主题、或是蕴涵产业基因、或是传承历史记忆、或是彰显文化符号、或是展现秀美风光的“单打冠军”型特色小镇,拥有鲜明独特性和旺盛生命力。

   (二)特色小镇命脉在于“产”。凡是有产业支撑的小镇都会发展好,凡是没有产业支撑的小镇或是发展不起来,或是在政府强行发展后变为“空镇”。浙江特色小镇建设有其独特条件,浙江从“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到工业区、开发区、高新区,形成许多块状经济体和区域产业集群,其内核已显特色小镇之端倪,在便利性交通与信息设施缩短小城镇与外界时空距离后,小镇发展活力快速喷薄而出。可见,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只有使每个小镇都挖掘出最有基础、最具潜力、最能成长的1个主导产业,才能使特色小镇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

   (三)特色小镇魅力在于“混”。小镇尤其是中心城市和都市圈周边小镇位于城市与乡村之间,是连接市、镇、乡村的节点,在城市人回归自然、农村人迫切进城的大背景下,未来工作生活在有山有水有人文的特色小镇,符合现代人在市场大潮中激情创业、在优美环境中诗意生活的追求。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只有在云集市场主体的基础上,同步挖掘利用生态禀赋和人文底蕴,强化产业与文化、旅游、社区功能的混合叠加效应,打造产业富有特色、生态充满魅力、文化独具韵味、宜业宜游宜居的新型空间和新型社区,才能使特色小镇引来人并留住人。

   (四)特色小镇根本在于“改”。特色小镇成败根本在于企业是否有动力、市场是否有热情,不在于政府是否给帽子、给政策,政府只能利用适当政策发挥“加速器”作用。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只有秉持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给予市场主体最大决策权,能由企业投资的就由企业投资,政府遵循规律、顺势而为、因势利导,不大包大揽、不过多干预、不堆砌财政资金“盆景”,在制定规划政策、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保护生态环境、营造制度环境上发力,才能使特色小镇建设成为市场主导、自然发展的过程,成为政府引导、科学发展的过程,避免演变为新一轮资源浪费和“造城运动”。

   三、对我国未来科学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政策建议

   必须在遵循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的前提下,辅以行之有效的科学引导和政策支持,切实使特色小镇“百花齐放春满园”。

   (一)促进特色小镇创新创业,培育小镇经济新动能和就业新空间。坚持产业建镇、以产兴镇、以镇促产,着眼供给侧培育小镇经济、扩大就业容量,把有条件小镇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成主导产业,打造一批智能制造、商贸物流、科技教育、休闲旅游、民俗文化的特色小镇,形成产业发展新平台和城镇化新载体。依托大城市创新资源,建设服务于小微企业的研发服务平台和众创空间,鼓励市场主体加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制度创新,强化先进技术、创新创业者、风投资本等高端要素聚合,用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催生新产业,在小镇构建富有吸引力的创新创业生态圈。

   (二)强化特色小镇功能混合,建设宜业宜游宜居的新型空间和新型社区。立足小镇产业特征、山水资源、地形地貌和历史文化,强化旅游、文化、社区功能混合。在小镇建设中嵌入旅游功能,鼓励有条件小镇按照不低于3A级景区标准来规划小镇,保护建设小镇特色景观和镇村连片景观带,发展民宿、市民农庄等新型旅游业态,将美丽生态环境转化为“美丽经济”。在小镇建设中嵌入文化功能,融入历史文化和产业文化元素,打造历史底蕴厚重、时代特色鲜明、产业文化独特的魅力空间。在小镇建设中嵌入社区功能,聚焦居民日常需求提供社区服务,构建便捷“生活圈”、优良“服务圈”、繁荣“商业圈”。

   (三)补齐设施和服务短板,提升特色小镇对人口与经济的承载能力。强化小镇与交通干线、交通枢纽城市的交通设施连接,建设高速通畅、质优价廉、服务便捷的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促进小镇与城市及外界互联互通、缩短时空距离。推动公共服务从按行政等级配置转向按常住人口规模配置,依据小镇常住人口增长趋势和空间分布,统筹布局建设学校、医疗卫生机构、文化体育场所、养老机构等设施,缩小小镇与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营造舒适可达、密度适宜、服务匹配、功能复合、开放安全的生活环境。

   (四)更大幅度交权于企业主体,构建多元化主体共建特色小镇的新机制。统筹市场、政府、市民3大主体,建立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政府引导的小镇建设新机制。最大限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企业家创造力,鼓励企业及高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等市场主体参与小镇投资建设运营,使之成为小镇建设主力军。按照“小政府、大服务”模式,政府在规划引导、设施配套、公共服务、环境保护、制度供给上发力,深化“放管服”改革,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营造更加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调动市民参与小镇建设的热情,促进其增收致富。

   (五)特色小镇建设不要急于求成,要做到“慢工出细活”、“慢功出精品”。特色小镇建设有其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不顾规律地急于求成,就可能“欲速则不达”,使实际操作效果走向反面。各地区要遵循规律、顺势而为,合理设计特色小镇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注重提高质量和水平,切实做出“精品”特色小镇。